中巴歷史
在 1920 年,富商顏成坤為首的一群華人從英國購入巴士,成立「中華汽車公司」,開始涉足巴士事業,在九龍區提供巴士服務。直至 1933 年,政府以「保持公共巴士服務之質素及水準」為理由,向當時各巴士經營者提出引入專利計劃。而中巴則取得港島區巴士專營權。
中巴正式成立
專利權由 1933 年 06 月 11 日起生效,並改名「中華汽車有限公司」。中巴擁有五十四部巴士和九條路線。而專利權生效以前,港島區之巴士服務則由三間巴士公司「香港電車有限公司」、「香港上海大酒店公司」及「香港仔街坊汽車公司」承辦。
巴士受摧毀
截至 1941 年,中巴車隊總數增至一百零八部。不久日軍佔領香港,大部份巴士被軍人徵用作軍事用途或遭摧毀。於日軍撤退後,中巴只剩餘四輛巴士可以繼續行走,及後更有十八部戰前的巴士於不同地方被發現,其中更包括中國大陸,經修理後重新投入服務。而中巴位於威菲路道的廠房,包括廠房內所有機器,亦全數遭炮彈及戰火摧殘。
戰後靠貨車維持服務
戰後,軍事委員會提供加設有座位之貨車予中巴以維持服務以解燃眉之急。直到 1946 年,中巴已有四十四輛巴士投入服務,另外訂購四十二輛新巴士。直到 1948 年,中巴之車隊已回復戰前的規模。1952 年,車隊更有一百七十部巴士。10 年後,中巴已有二百六十九輛巴士。同時,中巴更開展較小規模之小型巴士及觀光豪華巴士服務,為一些人口較少的地區及半山區的居民提供服務。
試驗雙層巴士
由於港島區大部分路面之情況限制,中巴一直只能使用低載客量的單層巴士行走各路線。在 1960 年代中期,中巴才購入三十六輛可容九十名乘客的雙層巴士。在容許較長車輛行走之路線使用較大型的雙層巴士行走。而首輛雙層巴士則於 1962 年起試行,試驗結果亦相當理想,所以中巴便決定逐步取締單層巴士。於 1975 年,所有剩餘於車隊內之單層巴士均已退役。部分改作雙層巴士繼續服務。
試驗一人控制巴士
於 1971 年前,除了少數的單層巴士外,其他雙層巴士均需由兩名控制員操作,而於同年 3 月,中巴開始試驗「一人控制模式」,即乘客於上車時自行將車資放入錢箱內,而此模式亦續漸被乘客所接受,所以於 1976 年便全面推行「一人控制模式」,一直沿用至今。
引入更大型巴士
1972 年 08 月,第一條貫通港九兩岸的海底隧道正式通車,除了顯示出香港交通進一步改善外,中巴亦同時擴張車隊規模。於 1972 年 02 月,「中華汽車有限公司」成為全港首間使用後置引擎巴士的巴士公司,而此類巴士的最高載客量為一百二十三名,於當時被稱為「珍寶巴士」,及後亦不斷增購巴士以滿足乘客需求。當年載客量超過三億人次,總行車里數為五億五千萬公里。1981 年,地產市道逢勃,中巴擁有的巴士和物業令地產商垂涎,當時佔中巴二成多股權的百利保發起收購戰,顏成坤為保江山,變賣物業將持股量增至 51%。一九八一年五月五日,中巴更締造了另一創舉,就是引入首輛十二米長的三軸巴士到香港。該類巴士除了體積龐大以外,最高載客量更是一百七十名,是當時全港所有巴士之冠。
試驗空調巴士
中巴於 1988 年開始試驗後置引擎雙層空調巴士。而中巴首輛空調雙層巴士亦於 1990 年投入服務。而中巴於該年內空調雙層巴士及單層豪華巴士之總數佔全支車隊總數的一成。
勞資談判破裂
1989 年,中巴勞方及管理階層為退休金問題進入拉鋸狀態,最後更談判破裂,中巴所有職工於 11 月 29、30 日發動大罷工,令港島全島交通大癱瘓。大部分港島居民當時要依靠其他交通工具,的士、小巴乘機坐地起價,令全島居民大受影響。自此中巴形象亦受損。
路線被批出
1990 年代初,中巴之巴士服務未獲好評,終於至 1993 年,香港運輸署批出中巴二十六條巴士線之專營權公開競投,最後由城巴奪得專營權,並由同年 09 月 01 日起接辦。一九九五年,運輸署再批出十四條中巴路線予城巴經營。1997 年中巴三條南區路線因營運虧蝕,交予城巴經營。
開辦唯一機場巴士線
在 1995 年 09 月 07 日,中巴成功開辦第一條亦是唯一一條機場巴士線 A20,來往中環交易廣場及香港啟德國際機場,全線使用丹尼士飛鏢型巴士行走,亦曾用雙層巴士行走。至 1998 年 07 月 06 日,機場遷往赤立角,新機場巴士線重新招標,中巴不幸落選。而開辦只有三年的 A20 亦告取消。在啟德機場遷往赤立角新機場前三日,啟德機場發生罕見交通意外。一輛雙層中巴 (VA63) 行走 A20,疑司機一時疏忽駛過高度限制之六樓入口,整個車頂被削去,幸好事發時間尚早,乘客不多,不致傷亡。
再陷彊局
1997 年 11 月,政府計劃延續專營權的前夕,中巴突解僱四十五名車房員工。工會與資方展開談判。期間,高層突然近距離拍攝示威工人,須警方到場調停。其後,勞工處介入,但仍未有結果,工人威脅於 14 日罷工。最後事情得以解決,中巴承諾聘回十名持私家車牌的員工作司機。
取消專營權
1998 年 02 月 17 日,政府宣布,不再延續有六十五年歷史的中華汽車有限公司餘下八十八條巴士路線的專營權,有意經營者可以參與公開競投,09 月 01 日起接手提供有關的路線服務,新的專營權為期五年。最後由新世界及第一巴士公司投得該八十八條路線。另外十四條路線則交予城巴及九巴經營,餘下的路線則取消。
最後一條新路線開辦
1998 年 08 月 18 日,中巴開辦一條新路線 115P,由海逸豪園往中環港澳碼頭,成為中巴最後開辦的一條新路線。
正式結束
1998 年 09 月 01 日,中巴在零時開出最後一班巴士 (LF105) 行駛 84M 號巴士線,而新巴亦隨即在 09 月 01 日 00 時 15 分開出第一班巴士 (2023) 正行駛 84M 線,象徵服務香港六十五年的中華汽車有限公司正式結束。
再辦非專利路線
在 1998 年 11 月 02 日,中巴重出江湖。在當日,中巴開辦了一條由北角渣華道政府合署開往港運城的免費穿梭巴士線,派出三輛丹尼士飛鏢型巴士行走。
Copyright, © 2002-2008 Bus Home. All Rights Reserved.